生活报9月26日讯 23日5时许,哈尔滨刚刚亮天,气温只有7℃,而在南岗区革新街的一处道路施工现场,已有几名穿着厚底鞋的工人在进行沥青路面的铺装,44岁的苗士伍就是这里面的一员。
他们就是沥青工,也叫“搂耙儿的”,是正在铺装的路面上常常会出现的身影。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们始终跟在沥青铺装车的后面,用手里的搂耙抚平着城市路面上的伤疤。在他们的身后,则是平整的路面和次日畅通的车流。
在哈市南岗区革新街与士课街的交口,工人正在为这条道路做沥青铺装。记者看到,在这一路段附近有十余辆货车,车上满是冒着白烟的铺路材料,有一部分料被卸在了地上。该工程负责人徐友表示,中山路和果戈里大街白天货车禁行,因此要先把铺路材料准备好,这些是当天全天的用量。
此时,苗士伍已经开工了,他拿着工具,将沥青料铺在路面上的边角处,尽可能地耙平、耙匀。苗士伍指着手中的工具和记者说:“这叫搂耙,因为铺路机械无法覆盖路面的边角,所以只能人工铺装。”说着,苗士伍紧了紧身上那件满是油污的上衣继续工作。而在施工现场,有不少市民边看边议论着。“这是革新街20年来第一次重修。”“这回好了,过往的车辆不用再从大坑上开过了。”
记者注意到,苗士伍的鞋很特别,鞋底约有30毫米厚。他说,这鞋是在修鞋的地方特制的,在铺沥青的时候,地面的温度非常高,普通的鞋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5时25分,太阳升高了一点,革新街的半侧路面已经洒上了阳光,苗士伍快速地用手中的搂耙进行着路面的细化铺装。在一车20余吨沥青料卸下来后,施工现场立即热气腾腾,秋季早晨的寒冷被一扫而尽,记者在距沥青料3米远的距离就可以感觉到扑面的热浪并闻到浓重的刺鼻气味。刚刚还在工地周围观看施工、劝也劝不走的几位市民,都被沥青料的刺鼻气味逼到了5米开外。
沥青铺装车在缓慢前进,苗士伍和其他几名沥青工脱掉了上衣忙碌着,路面冒着白烟,他们的头上冒着热气。苗士伍和记者说:“这些沥青料刚卸下来的时候有190℃,但现在天气比较冷,沥青料只要从车上卸下来就很容易凝固,如果不赶快铺好,5分钟以后就没法铺了。”
5时50分,又一车沥青料被卸了下来,工人们还是一样忙碌,只是从姿势上看起来有些吃力了。这时,有一个工人提来了一个装着液体的大桶,苗士伍跑过去将手中的搂耙放在里面清洗,之后又跑回到施工路面上。苗士伍和记者说:“为了在施工的时候省些力气,他们的工具都是用铝做的,虽然看起来很大,实际只有4斤重。而在工作一会儿后,工具上会粘上石子和沥青,重量能增加到10斤以上。桶里装的是柴油,可以把工具清理洗涤干净。”
6时40分,有人拿了几塑料袋包子和油条过来,货车停止了卸料。苗士伍和其他几名工人暂时停下了手上的工作,离开了正在铺装的路面,穿上了上衣,坐在路边吃着早饭。在经过1个多小时的沥青味刺激后,记者已经感觉有点睁不开眼睛了,但这些工人们仍然谈笑风声。苗士武说:“我们早就习惯了。”
苗士伍和记者说,他家是双城市的,现在在哈市香坊区租了房子,他干这活已经15年了,铺遍了哈尔滨大街小巷足有几万平方米的路面。“现在,我领着孩子走在街上的时候,经常会指着某一段路告诉孩子,这段路是你爸爸铺的。”说话间,苗士伍的脸上挂满了自豪。
据了解,近两年哈尔滨路改工程较为集中,仅在今年,苗士伍就参与了霁虹广场、大成街、教化街等路面的铺装。“尤其是在铺大成街的时候,连着四天四夜没回家,只是在停工待料的时候能靠在铺装车上睡一会儿。”说着,他指着身后正在工作的压路机和记者说:“你看,我们铺完以后,它慢慢的开始工作了,我现在也是哈尔滨人,我也爱这座城市。等到明天,现在铺的这个路段就能通车了,文昌街和果戈里大街也就不会那么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