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道路用技术造福寒区

    来源:小九直播篮球视频-摊铺机    发布时间: 2024-07-01 12:41:14    

  身材娇小,一头干练的短发,戴着眼镜也藏不住眼底浅浅的笑意。初见徐慧宁,很难将她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的身份联系在一起。立足黑龙江独特的天气特征情况,从事寒区沥青路面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应用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她的研究成果累计服务里程超过600公里。2017年她凭借沥青路面冰冻灾害防治关键技术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类一等奖,今年她入选首批“龙江科技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2010年,我曾参与了课题组重要科研项目,负责研发-10℃、可应用于北京等地区路面冰冻防治填料。

  (上接第一版)但是相比东北地区更加严寒的气候特点以及复杂的路面冻融问题,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萌生了在这样的领域进一步科研的想法。”徐慧宁说。

  立足我省气候特点,面向寒区道路耐久性与安全性的世界工程难题,徐慧宁和她所在团队提出了基于微观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的低冰点填料设计方法,研发了具有-25℃冰点的高寒地区路面冰雪防治填料,明显提升寒区沥青路面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提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徐慧宁如数家珍:大庆机场路,阳明滩大桥铺装,首都机场T3航站楼工作区,首都新机场飞行区等等。其中令她最骄傲的事情是基于其高寒地区沥青路面相关成果建造的绥满高速卧林段,长达48公里的路面通车至今十二年,除去日常养护外,不进行过任何大规模维修。“绥满高速是我的第一个成果,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每年我都要带学生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徐慧宁说,当年自己带着“楼梯为什么可以悬空不倒”的疑问报考了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研究生,也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自2005年来哈尔滨读书开始,到2010年之前,徐慧宁没有体验过哈尔滨的夏天。“每年的5、6月份就要去现场勘察路况,通常要到9、10月份工期结束后才能回来。我们走过了大庆、绥化、伊春、佳木斯、长春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城市。”她一直遵从着导师告诉自己的一句话:一定要去工地、现场看,用双眼发掘实际问题并将其提炼为科学问题,通过对科学问题的解决反过去再解决工程问题。徐慧宁说,大量的工程实践是她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脱离了实际的道路生产、实施工程技术需求的理论研究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无论是在后来的科研还是教学中,徐慧宁一直都坚持理论和实际“两条腿”走路的原则,瞄准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需求,力求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中。

  除此之外,在科研实践中还有很多让徐慧宁难忘的经历。徐慧宁说:“2012年夏季,我有幸参与位于祖国最东端的黑瞎子岛中俄乌苏大桥工程建设,我要和实施工程单位一起住在工地。工棚漏雨,临时搭建的室外厕所也十分简陋,十天半个月洗不上澡是常事,但当我亲眼见到乌苏大桥通车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徐慧宁和记者说,到8月底,她来哈尔滨已经整整13年了。身为一个地道的青岛姑娘,在13年的求学与科研生涯中,她早已把黑龙江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每次看到黑龙江辽阔的森林、农田,就可以感觉到它孕育的豪迈与大气,心中对黑土地的爱就会多一分。”她说,哈尔滨没有北上广的繁华与喧嚣,但这里的安静和舒适吸引着她扎根这片热土。而且哈工大提供的良好平台和黑龙江省对科研人员的重视和支持,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

  因为15岁开始便在外求学,徐慧宁养成了内心强大、乐观开朗的性格。她说,虽然自己做的事情听起来没有发射卫星、火箭那样高大上,但一条路通车了,也是实实在在的贡献,她喜欢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就是带着这份热爱、带着对科研的认真、带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徐慧宁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喜人的成绩:2016年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等等。

  徐慧宁说,科研是一条布满荆棘、没有终点的道路,所以时刻不敢松懈。做学问和爬山一样,不同的是山有最高峰,而学术没有。

  谈及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时,徐慧宁表示,一方面将在冻融损伤的机理方面开展更多的前沿性工作,为逐步提升我国寒区沥青耐久性作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冰雪路面运营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为我国寒区“平安交通”“智慧交通”提供理论与技术上的支持。


小九直播篮球CBA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小九直播篮球视频小程序

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版权所有©小九直播篮球-CBA视频 地址: 咨询电话:
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图片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